九号台风

四十年前的今天,1985年8月19日,九号台风在青岛沿海登陆。气象预报已经通知了市民,各种准备已经就绪了。适逢暑假,我与避暑而来的爷爷依然日常起居。上海话里称爷爷为阿爷,阿爷第一次来青岛短住,彼此欢喜。阿爷那年已是八十七岁了,久经风浪,并不在意台风的到来。他身体尚健,入乡随俗,已经自如地每天溜达,与本地老者攀谈,着装也模仿起来。那天一早,父母从另一处居所赶来共同早餐,然后各自上班去了。风雨初起,我起床后没有去海边练拳,而阿爷也呆在家里读报,没有像往常那样出门。我们就静静地等风来。八月份原本也是台风季,风雨如期,一般会见到海边浪涌。我还在海边上小学时,见过巨浪抛起海沙,海草,还有鱼贝之类,冲到马路边,甚至进入路边的院子。我还有些羡慕那些临海居民能不劳而获,这次也许会收获更多吧。当地谁也没见过台风登陆。市区沿海的路叫太平路,就在这太平洋边上,平时确实太太平平。每天跑步去海边的栈桥晨练,吹风听雨观澜,八十年代也并无车水马龙的嘈杂。大自然的声音是耳边的变化,也偶尔有流行歌曲随着提着大喇叭录音机的时髦青年路过。期待新奇是彼时的大众心理。港剧《射雕英雄传》正在热播,我先是借阅表哥手里的繁体原版,又

Read More

观鲸记

乙巳闰六月十九,时逢周二午后,父女出海观鲸。离家舟车辗转,提前抵岸侯船。登记已罢,四处闲走留影,择荫乘凉。夏日耀目,碧空无云。沿岸寻船,排队静待,余趁机与虎鲸像合影。行列中忽见一妪惊悉己未登录,奔走往返。父叹曰,终有违例者在。余喏喏记之。海舟黄绿鲜明,双体两层,可容客近百,自忖应登上层,父即许之。方落座,有导游登临,引介职方,大副兼顾摄影。所执相机长焦,父谓其价不菲。发舟离岸,渐至外海。出舱摄影,未料迅风夺帽,幸有助者拾获,父几失之。遂退而环顾,继而风浪愈加。父疾指远处雪山,何期得见美之高山如斯。山海相望,群峰异域,诚非始料。未几导游急走,称将携纸袋。意料有晕舟者,隔座望见。父亦怜其面色苍白,少儿锁眉而父母齐忧。后座墨籍老者善来相慰,出己所携精油授之。丁香刺鼻,余问父何故闻之反晕,非所欲者。父答怪哉,岂有此事。舟行浪涌,颠簸摇晃。对座一妇自始假寐,不知其何。左厢则有华妇晕然,家人初皆围坐,瞬间散去,夫亦不顾。其孝亲乎,未然也。忽闻导游惊告,彼见鲸也,闔家四尾。环渚群游,黑鳍裂波,如戈破空,徐起即伏,或潜或跃。体若潜艇,腾如火箭。击浪喷水,逝纵眴目,未敢交睫。掀动快门,逐影连摄,数百方歇

Read More

四天照临

在佛法传入中国,形成大乘佛法的气象并且相续至今的历程中,弥勒菩萨与其第四天的影响连绵不绝。弥勒菩萨是接替释迦牟尼佛而于将来下生成佛的未来佛。他现在是在三界中的欲界第四天兜率天,即是天主也是教主。人间对于弥勒菩萨一般称其为弥勒佛,算是提前尊敬有之。这一提前就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。佛在经里曾有弥勒下生成佛度生的预言,时间的准确与现代人对地球寿命的预测一致。这就有意思了。虽然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传统,也有神奇的传说,但对于三界诸天的明确划分与成因衰期,却只有佛法传译后才有具体细节。弥勒之名是梵语,翻译为慈氏,他有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。于是,每当战乱之代,民间就兴起弥勒下生的说法,甚至打着旗号来造反。这种替天行道,冒名顶替的事件层出不穷,也是中国特色在历史中的一斑。对比历史里的佛法流传轶事,弥勒化身教化,倒是身影可追。东汉末年佛经传入我国,其后就是三国以后的南北朝。国分南北,战乱不休,刀兵劫也就应验了。南朝梁武帝时,傅大士出世。传说中有番僧来访,在水边提醒他前世因缘,水影中冠盖幡幢,原来他是从第四天来。傅大士的历史资料有其入宫为梁武帝说法,讲金刚经等等。他的到来以糅合儒释道三家为宗旨,提倡禅宗风

Read More

随写随忘
Follow

Ready to make a Zine ?

You can write and share books or magazines via network, self-publish them as ebooks, and even print them hight quality on demand.